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照護者如何面對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 (1)

        2014/01/08失智症家庭教育課程是由失智症照護專家伊佳奇,以「照護者如何面對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為題,為失智症照護者提供整合性思考方式,跳脫出過去台灣在此一議題上,單純以醫護及社工等人員的「專業」看法,他以家庭為核心、長者為中心、社會支持為網絡的整合性思考架構,提出符合人性及家庭為導向的思維與做法。



        佳奇表示,家屬與照護者都是平凡人、都有情緒、都在承受照護與生活壓力、都沒照護失智症患者的經驗、都欠缺對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的認識等,但今天在面對這照護工作,是否能記取經驗、學習知識與技巧,讓家庭維持理想的生活品質,並為失智症家人提供一有安全感與支持的環境,是關鍵所在,這都存乎於一心之念。

        有多年失智症照護經驗的伊佳奇指出,人都會犯錯,也會檢討,更會學習改進,當失智症家人精神行為症狀產生後,那段期間,這同一類型的精神行為症狀可能會重覆發生,這位失智症家人是患者,認知功能已經缺損,這一精神行為症狀是無法以藥物來排除或避免,僅能以照護技巧與方法、非藥物療法等來協助降低或改善。

        他強調家屬及照護者的認知功能並未缺損,我們仍有學習與改變的能力,就應由我們來避免第二次的錯誤重覆出現,他特別提出,家屬及照護者與患者間,過去可能有感情上的怨恨情愁,此刻,面對這位患者時,都應放下與忘掉過去的一切怨恨情愁,否則非但照護工作無法做好,造成自身壓力更大與情緒會更不好,家庭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沒人獲利的。

        伊佳奇表示,要做好失智症照護工作,要能妥善處理失智症患者的精神行為症狀,家屬及照護者要先能有健康的心情,健全的心理建設,整體才能獲利。

        他進一步認為,過去所謂「專業」的看法,是專注在失智症患者的精神行為症狀,或是照護者的照護技巧,忽視兩者間的關係、心理因素及家庭因素,更忽視患者生命史、個性、興趣、能力等方面,所以要以社會科學整合及行為科學方式來看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


        伊佳奇並提出在1月3日中國時報上一則新聞,「瘋狂的刷卡購物 家人怎麼辦」,作為家屬在學習上的案例探討,從案例討論過程中,與繪家屬更能進一步理解在面對失智症家人精神行為症狀時,又要如何避免以限制或禁止,影響工具性基本生活功能(IADL)或基本生活功能(ADL)的退化,照護上如何能兼顧家庭生活品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