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失智症患者的抗精神藥物使用 Part II

2015.02.10 星期二 家屬支持團體課程內容
失智症患者的抗精神藥物使用 Part II
        由劉建良醫師主講,接續上周課程課堂一開始回到上星期課程最後的個案,我們來討論此個案停藥的時機點跟成功的原因:
       87歲的陳先生,是由已離婚的太太回來照顧,起初她認為不用他人幫忙,但漸漸覺得吃力、度日如年。過去她也曾到附近的老人活動中心參與活動,但病患去過一次之後就拒絕再去。隨著認知能力下降,表達能力下降,有時會出現焦慮的現象,於是家屬請主治醫師開立抗精神藥物來穩定病患情緒。


       家屬來找醫師開藥和看醫生代表什麼?代表家屬有壓力了,而且這壓力在一定程度以上。此時醫生是否要開藥?醫生會考慮到這患者回去之後是否有一個完整的照護體制去支持患者跟家屬?因為上星期提過抗精神藥物的使用會使人看起來僵硬駝背、面無表情、類帕金森氏症等症狀。所以當病患再度回診時,是否要停藥就成了我們這次課堂討論的重點!此個案因為再次回診時狀況有好轉,最後有成功停藥,我們來看他有哪些成功的關鍵。
       此個案有找到一個團體和居服員,在固定時間有專業人員幫忙照顧,家屬得到喘息時間,陳老先生得到不同的互動,雖然陳老先生不記得別人,但會有人記得他,陳老先生感覺不錯,都有人會跟他打招呼,而且大家都很溫暖。

大家來提出自己覺得可以停藥的關鍵
發言者1:接受居家服務。
發言者2:病人有走出來。
發言者3:社工有提供社會資源。
發言者4:居服員、社工、家屬有喘息時間、團體活動(病人)、固定外出(家屬)、醫師(停藥建議、藥物使用)、小孩子有回來協助。
好,根據以上資訊我們整理一下。
人員因素:居服員、社工、小孩、醫生(用藥、停藥)
喘息時間:家屬(外出)
團體活動:病人

我們再來看看以上少任一樣,會成功嗎?
       劉醫師提到,這三個因素其實在這個個案中,缺一不可,一個成功的症狀控制,視需要有醫師的診斷與治療、主要照顧者與其他成員的協助、還有外在團體的支持,才能在症狀控制後停止藥物使用。
之後呢?停藥之後如何延續跟持續下去?但如果要延續下去,還有那些要關鍵?
       我們還是要從病人、照顧者、環境去思考,BPSD(失智症之行為精神症狀)都是一個症狀帶一個症狀出來的,病患的身體變化,照顧者了解疾病的病程、尋求外部資源,並且把失智症長者當病患看,而不是那個當初萬能的父母。

抗精神藥物的定位在哪裡?」「在救急。
在短時間瀕臨崩潰時,可以救急。尋求資源找藥。
       
       這跟我們使用背部疼痛去看醫生,醫生開給你止痛藥的過程其實很像,在吃止痛藥的同時,只是症狀控制,重點是要找出問題,進行病因治療,盡早減少止痛藥的使用。


       劉醫師提醒大家,不要覺得藥物就是萬靈丹,可以長久的解決問題,重要的是要同時進行生活調整與非藥物治療活動的設計,學習照護失智者的技巧,能夠理解失智病患是生病了,需要我們的關懷與照顧,在失智照顧的過程中,對患者的關心與照顧,遠遠超過藥物的重要性。

       伊佳奇教授特別指出,家屬對於失智症這個疾病,並沒有很了解,失智症照護體系一開始並不是很健全,照護者的支持體系也未建立。此個案問題點出現在照護體系的不完全,一開始將失智症照護當作急性病症來看,以為是短期可解決,,最後求助無門才導致雙方都要崩潰的下場。目前失智症的照護體系正慢慢在建構,包含裡面所說的喘息和其他資源等等。

抗精神藥物的使用建議和過程,評估過程請參考以下的 PPT

1.自傷或傷人
2.建議是需要,短期使用
3.在使用用藥的同時應該規劃減藥計畫(做藥物清單的目的,1.5個月後就可以開始考慮停藥,包含到照顧者的情緒,患者的講話、吃飯、腳沒力、不會笑)
4.服藥期間都需要考慮到其副作用
5.一般建議在達到穩定期一段時間後3-6個月就可以考慮減藥(一般來門診都忍了3個月到半年,但都知道是家人,都配偶再忍,受不了時求救於家屬,不好的就診經驗,倒置這種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家屬近來求診,每次諮詢時間都需要多花點時間來安撫)
6.減緩減少藥劑量
7.每周減少1/4的劑量
8.加入生活照護,非藥物治療,搶救時間,吃止痛藥的這段時間就是要去做復健、背肌訓練或坐姿改善
9.持續的非藥物治療跟常規的照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