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失智者臨床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與治療 (1)

2014/12/23 失智者臨床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與治療

語言治療師鄭秀芬今天針對語言功能的問題進行分析


語言的傳達
腦部功能衰退(聽不懂、想不起來)、聽力問題、假牙的密合度不好(語音清晰度不佳)
語言的相關能力
1.輪流等待: 失智老人家反應慢,但是我們沒有給足夠的等待時間,造成溝通上的問題。
2.專注力: 30歲就專注力下降,失智的個案甚至就無法有足夠的專注力,吃飯也是。
3.對聲音的反應跟辨識
4.發聲的能力: 聽不太懂
語言的功能
表達需求: 老年人的需求僅只於生活方面
表達情感: 國人對於情感的表現比較隱藏
傳達訊息: 這是國人比較能表達的部份
爭吵: 可以作溝通與協調
這些功能在失智的長者上,只要能有表達就是一件好事,可以促進腦部的活動。
溝通的方式
眼神、表情: 不同的態度跟語調可以有不同的感受,和緩比匆促為佳。
動作 : 語言跟肢體動作,可以促進溝通與協調。語言治療的重點在,有沒有東西可以跟患者討論,有時候只要有動作與身體的接觸,就可以有進一步關係的促進,也可以充實自己的心靈。
書寫 : 有時候老年人可能比較擅長用書寫的方式來溝通,這樣個別性的討論。
說話 : 話語溝通,是唯一不受時間、空間、地域的影響。

        語言治療師教導的是溝通的技巧,而非只是教導說話,因為中文名詞的標示,所以大眾會有誤會,以為語言治療師就是教講話的。語言治療師比較重要的是教導溝通的方式,這就包含了書寫、動作、眼神、表情、說話。

失智者的溝通能力
1.不同人、事、時、地、物: 要促進說話,是需要改變我們自己溝通的方式,讓病患能夠真正的表達。失智病患有時候無法說話溝通不是因為不願意,是因為沒辦法。
2.不同的失智病程: 嚴重之後,說話耗費的能量就增加,所以失智的病患會避免討論跟溝通。
甲、初期: 使用口語
乙、中期: 較多肢體動作,減少口語。
丙、末期: 基本生理反應,例如疼痛會皺眉,不喜歡會退縮。
失智者語言相關能力的改變
1.溝通意願降低: 可以討論一些小孩子還有老年人喜歡的議題,讓老年人進一步促進溝通。
2.對環境的理解不佳
3.專注力不足
4.邏輯推理、思考組織困難: 沒有邏輯跟思考的脈絡,需要了解多一點背景才可以思考與討論,建議家屬可以每三個月來一次治療室,了解目前治療進度。
5.生理老化的影響
失智症常見語言的表現
1.想要說出的語詞會說不出來: 命名障礙
2.會重覆一樣的語詞: 重覆性言語
3.語意不聯貫
4.變動性的胡言亂語: 黃昏症候群或是譫妄,還要考慮到身體與心理的狀況。
語言治療方式
需要先建立關係,並了解長者的喜好,在整個溝通的過程要建立愉悅與美好的經驗,簡化互動的歷程。需要了解對方的生活經驗,給予適當的復健,才可以有進一步的進展。
語言治療內容
應該要包含認知訓練,口語表達訓練,發聲練習,口腔動作練習等,以促進理解,回答,發聲清晰度。同時讓家屬學習應對方式,提供的選擇是需要經過評估與設計,建立一整天的活動行程,提供過去熟悉的事物為語言訓練教材,如果口語表達已經不方便,可以提供替代的溝通方式。有些3C設備的軟體,也可以當作訓練的教材跟內容。
語言治療的效益
增加使用語言的機會,維持與穩定現有的溝通能力,但在治療室裡學習的能力,可能無法類比在家裡出現,而且治療老師跟家人的關係是無法替代的,這種人與人互動的關係是無法被取代的。如果反應的狀況不好,可以三個月後換治療師,但同時也需要考量是不是長者不喜歡這樣的治療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