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失智症患者為何要就醫(貳)

失智症患者為何要就醫()

811日的課程是由失智症整合照護專家伊佳奇老師持續前一週,接著探討『失智症患者為何要就醫』。

伊佳奇老師這天一開始先請教失智症家屬,當長者被診斷出罹患失智症時,要不要告訴長者說他患了失智症?有的家屬表示:要,希望患者能自知狀況,但不說明是失智症,避免因認知不同,引起負面反應,只需敘述這疾病所帶來的症狀;有的家屬會依患者年紀決定,年輕時的就告知病患,年紀大的就選擇不告訴患者;有的家屬表示不要說,因為長者經驗中有負面記憶;家庭中其他的家人因為不認識失智症是什麼,也不會認同,長者也因無病識感,不會接受我們所說的。

伊佳奇老師表示,現在一再強調失智症要早期發現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包括:讓患者在輕度知能障礙(MCI)或輕度(Mild)的時期,其認知功能尚能處理自己重要事務,譬如:預先規劃財務、未來照護方式、醫療預立遺囑等。

他並表示,不同類型的失智症有不同症狀及腦神經退化順序,阿茲海默症患者記憶力衰退最明顯,額顳葉型失智症早期就出現語言、情緒、決策等方面障礙,巴金森氏合併失智症會導致肢體活動和認知障礙,家屬是否要先分析:以患者目前的失智症類型及病程、已受損的功能、現有的認知功能、生命史、個性等因素之後,對告知長者的利弊得失分析之後,再決定是否要告訴長者:他患了失智症。

伊佳奇老師指出,基本上,除要尊重患者人權,也需考慮一切是以未來照護上是否有幫助,因為是「家屬」長期要與患者生活在一起,是否要「說」或如何「說」,對生活照護是否能有幫助是最重要考量。

接著伊佳奇老師與家屬探討失智症照護可完全依賴醫療人員嗎?他指出,醫療人員在照護上是重要諮詢對象,失智症照護是以家庭為核心、以長者為中心、社區照護網為支持網,凝聚家庭成員對照護患者的共識,再由家庭的力量去整合社會資源,建構出階段性的照護體系,並能思考長者個人病症類型、病程階段、生命史、生理、心理、個性、現存能力,如何搭配社會支持的力量與資源,來減輕家庭照護負擔,讓失智症患者獲得理想的照護。

伊老師表示,失智症照護是需要個別化的照護方式,唯有家庭最瞭解患者生命史、個性、喜好、現存能力等,唯有家庭是能24小時提供支持與協助,因為失智症照護屬於長期照護,唯有家庭不會將照護當作一定時上下班的「工作」,家庭是可靠「愛的力量」來支持這漫長的照護之路。

伊佳奇老師在今天課程中,最後說明失智症是什麼病症?他表示,失智症是發生在中、老年人的病症,造成記憶、認知 (言語、判斷、辨識、時空環境、空間辨別等) 能力功能的減退,並影響患者的工作或日常生活。

伊老師進一步說明失智症可能出現的語言上困難有:無法找到正確用語,想不起來要講什麼或想不起來某件物體的名稱,而使用替代詞句,導致誤會、無法理解你所說的話,或只理解一部份、無法以恰當的方式表達情緒感受、言語表達出現困難,講話不如以前流暢。

失智症可能出現的判斷困難有:無法正確判斷距離遠近而迷路、誤食、用手去觸碰火等。

失智症可能出現的辨識困難有:無法辨識紅綠燈、金錢、食物等。失智症可能出現的時空環境辨別困難有:看到已死去的家屬、有時是在家中,卻說要回家,這裡不是他的家等。


結束今天課程時,伊佳奇老師建議家屬會家後在照護過程上,仔細觀察家中長者有那些行為是與他功能受損有關,那些言語代表著他們是因腦神經退化所致,將這些言行紀錄下來,下次帶回課堂來討論,面對這些退化狀態,在照護上可有那些因應方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