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

104825-失智症患者為何要就醫()
失智症整合照護專家伊佳奇老師今天(825)持續和家屬討論:我們都知道有90-95%的失智症類型都是屬於不可逆的,也就是無藥可治癒,那為什麼還要去看醫師?伊佳奇老師提出十點重要原因,家屬應帶著長者去就醫,今天受限時間的關係,僅先介紹前七點原因。
接著伊佳奇老師接著說明:
    1失智症需要由專業醫師鑑別診斷,確診是否罹患失智症,排除長者罹患是憂鬱症或是假性失智症,或是老化,也有可能是屬於可治癒的那5-10%,經由藥物等可恢復,並確診長者罹患失智症的類型、目前的病程,這一切都必須仰賴專科醫師經由一定的診斷程序,包括:病史、身體及神經檢查、知能評估、實驗室檢查、影像醫學檢查等
    2.確診失智症類型及病程階段:不同類型失智症有不同的病程及照護的重點,經由專科醫師提供專業判斷後,家屬才知道照護上應注意那些,及如何避免合併型失智症,尤其是老年人大多有一種以上的慢性疾病,慢性疾病會相互影響需瞭解與其他疾病交叉影響的可能性
    3. 掌握藥物黃金期以延緩退化:經臨床研究輕度失智症確診後,前六個月的藥效最佳,這藥效是減緩認知功能的退化,而之後的藥物治療在於會隨時間或長者生理狀況有遞減的情況,建議可以和由醫師討論及評估藥物使用的效果、是否合併兩種失智症藥物使用、或換藥及是否有產生藥物使用的副作用等,透過現有的藥物試圖失智症延緩退化
    4. 學習非藥物療法的生活照護:如果單靠藥物治療,不配合非藥物療法活動,那藥物的效果不易顯現,且失智症是以生活照護為主要內涵,建立規律化的日常生活作息減緩退化、降低BPSD、減輕照護壓力;失智症非藥物療法又與患者生命史、興趣、個性、生理、心理狀況等因素有關,有效的非藥物療法可降低患者失智症行為精神症狀(BPSD)的產生、發揮現有失智症藥物療效、延緩失智症的退化、維持或增進家庭生活品質,如能及早確診,並諮詢專業醫師非藥物療法規劃方式,及現有藥物的使用,有時醫師會舉辦非藥物療法等相關課程訓練,均是就醫的重要內涵。
    5. 老年患者大多會有多重共病 :老年人大多有一種以上的慢性疾病,慢性疾病會相互影響,建議找一位信任的且瞭解病情的醫師進行整合性診斷、診療。
    6. 避免老年患者的多重用藥:台灣老年人年平均就診26.7次,國外老年人年平均就診5-6次,根據衛福部國健局的健保資料庫研究,台灣65歲以上老人有37.2%是開立一種以上慢性用藥,平均使用4.59種慢性病用藥,使用五種以上的多重用藥比例為41.59%,所以一定要注意避免藥物間的交互影響與副作用

    7. 精神行為症狀的照護方式:家屬大都沒有照護失智症患者的經驗,對精神行為症狀的認識有限,而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常常是最大照護壓力來源,面對它,先作準備,總是比較理想的。非藥物療法是第一線建議,為長者量身裁製的非藥物療法,誰是編劇?誰是導演?誰是演員?伊佳奇老師建議家屬先為長輩量身訂做,先寫劇本,而且一套不夠,要先寫好5-10套劇本加上家人們細心照料,大幅提升失智長者的晚年好的照護及生活品質,也可為家庭維持適當的生活品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